12月5日,一项关于乙肝治愈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震撼发布。该成果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的侯金林教授携手国内外顶尖团队共同完成,题目为“Xalnesiran With or Without an Immunomodulator in Chronic Hepatitis B”(小干扰RNA药物[Xalnesiran]联合或不联合免疫调节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侯金林教授作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该成果不仅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彰显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在肝脏疾病研究领域的前沿地位和卓越贡献。
创新乙肝治愈新策略,乙肝治愈率首次突破30%大关
乙肝是诱发肝硬化及肝癌的最主要因素,通常呈现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趋势。第四次全国乙肝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超7500万乙肝感染患者,占全世界约30%。
实现乙肝治愈一直是近年来乙型肝炎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当前,核苷类药物和长效干扰素作为乙肝治疗的常用抗病毒药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情,但长期治疗后,能够实现乙肝治愈的患者比例仍不足10%,依然存在诱发肝癌等疾病风险。”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指出。

乙肝的功能性治愈或临床治愈,是目前国内外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公认的理想治疗目标,重点是要在上述基础上实现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达到持久的免疫学控制。
为此,侯金林教授携手国内外的顶尖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团队,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他们首次创新性地采用综合平台设计研究策略,同步集成了对多个新靶点抗乙肝病毒药物及其联合用药效果的全面评价;首次引入了靶向HBV RNA的小核酸药物和免疫激活药物的治疗策略,使得乙肝治愈率首次突破30%大关。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对于乙型表面抗原(HBsAg)水平低于1000 国际单位的患者,治疗后乙肝治愈率可高达47%。

本研究的结果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充分、科学地证实了联合病毒抑制和免疫激活双重策略对于提高乙肝治愈率的关键作用,为全球乙肝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同时也彰显了我国科研团队在乙肝治疗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深厚实力。NEJM杂志编辑部专门邀请国际著名肝病专家Harry L.A. Janssen和免疫学家Milan J. Sonneveld撰写社论“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ombination Therapy for Chronic HBV Infection)”,预示着基于新药“组合拳”联合治疗慢性HBV感染的一个新时代来临。

《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明确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共卫生的威胁,期望到2030年将新发感染例数在2015年的基础上减少90%。“未来十年,是乙肝功能治愈的关键期。通过新策略与新技术双轮驱动,让中国成果与经验惠及全球病患,彰显大国医疗担当。”侯金林说。
乙肝治愈“金牌”评分系统上线 ,可提前预测乙肝治愈可能性
如何实现乙肝患者的精准治疗?为了进一步挖掘乙肝治愈的潜力人群,侯金林教授和樊蓉教授团队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对近1万名慢性乙肝患者实行全病程服务管理,经过持续的努力和探索,基于每位患者的变量动态变化,采用全新算法,成功研发出了一款新型且精确度高的乙肝治愈预测模型——GOLDEN(金牌)评分系统。
根据乙肝治愈“金牌”评分系统,医生能够平均提前19个月精准预测乙肝治愈的发生,从而更加准确地识别出乙肝功能性治愈的优势人群。据研究显示,该类优势人群在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5年后,可有29%的患者实现乙肝治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樊蓉表示,通过“金牌”评分系统筛选、并根据联合用药策略治疗的患者,有望经过24周的治疗周期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即使无法治愈,也能够选择更加符合病情的抗病毒疗法。
乙肝治愈“金牌”评分系统,犹如一款专为乙肝患者设计的“智能导航仪”,为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一个强大而有效的评估工具。该系统不仅能精确测量患者在实现乙肝治愈之路上距离理想终点的距离,更如同一位精准的向导,清晰勾勒出每位患者到达治愈终点的最优路径。这一创新性的评分系统,无疑为乙肝患者的实现治愈之路点亮了希望之光。
侯金林称,因为指标单一、操作简单,这套预测模型能够有效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整合相关诊疗服务,进一步推动病毒性肝炎的早防早治。目前,这一“金牌”评分系统已在“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公众号上正式上线。
(通讯员:屈理慧 邓淑云 图片: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