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远离“心头大患”:高危人群早预防,危险因素联管控

39健康网 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2024年11月26日是第十个全国心力衰竭日。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和各种心脏异常所导致的心脏泵功能下降的结果,是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我国心衰患者已高达1210万,且发病率仍在逐年增加。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医师张健教授警示,心衰一旦到了晚期阶段就难以根治且患者往往需要反复住院,预后较差;因此,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心衰高风险人群,应在早期管控高危因素,预防心衰的发生;此外,心衰患者也需做好三高共管并对心率及血钾等进行长期综合的管理,以改善心衰症状、降低死亡风险。

规范化诊疗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率,减轻疾病负担

心脏就像一个“水泵”,通过动脉不间断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同时接受静脉从周围组织脏器输送回心脏的血液,而当这个泵不能很好地完成全身血液的输出和输回,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疲乏无力、水肿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心衰。心衰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若没有及时就诊,一旦出现急性加重,患者可能会发生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死亡风险随之升高。目前,心衰患者五年死亡率大概在50%到60%,和常见恶性肿瘤的五年病死率相当。

张健教授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当心衰患者进展到晚期阶段时,患者不仅要治疗心衰,还要治疗一些合并症,一旦控制不佳,就会导致反复住院,患者和家属不仅要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还面临着很大的经济负担,成为他们的‘心头大患’。”

目前,中国60岁以上心衰患者占比超60%,这些患者往往多病共存、多重用药、身体功能自然衰退,因此诊疗和管理难度更大。“所以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心衰进行全病程规范诊疗和管理,可减轻疾病负担,也有望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张健教授补充。

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心头大患”可预防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与代谢相关性危险因素,可诱发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靶器官损害,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成倍增高。同时,心衰还会与合并症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数据显示,近2/3的心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约40-50%的心衰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约30%的心衰患者合并有2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症状,病情发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我国现在已有超过2.45亿的高血压病患者,而且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增加,也使得心衰“后备军”日益壮大。

基于此,张健教授指出,早期识别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和心脏结构改变,力争在出现左室功能不全和症状前及早干预,做到三高共管,可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长期综合管理,改善心衰患者预后

树立早筛意识的同时,长期综合管理也必不可少。心衰患者应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高危因素进行全程规范管理,通过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钾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心率的增快也与心衰预后不良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心跳每分钟增加5次,可使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及心衰再住院率增加16%,因此心衰患者也同样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率情况。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心衰患者本身也是高钾血症的高发人群,部分心衰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如普利类、沙坦类、螺内酯等药物会阻碍钾离子的排出,从而使得血钾升高,引发高血钾症,高钾血症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和猝死。因此,建议心衰患者定期监测血钾水平,如若高于正常范围,可根据检测结果,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使用降钾药物,同时也应将高钾血症作为慢性病进行长期规范的管理。

最后,张健教授提醒,“心衰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点,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同样能够拥有高质量的人生。患者应听从医嘱规范用药,同时树立对三高、慢性肾脏病等高危因素‘联防联控’的疾病管理理念,注重高钾血症等并发症的控制,实现疾病全周期的全程规范管理,以延缓疾病进展和延长生命。”

63
2024-11-25 09:10:04浏览970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