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粉刺才正确?去粉刺不能用蛮力,手贱的下场只会让粉刺“春风吹又生”。对付粉刺别入误区,首先要找到引发粉刺的源头,对症下药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2016-06-01嘴角、鼻下出现一个个小红疙瘩,疼痛难忍,不少人以为是上火所致。但这种“上火”不仅不能靠清热治疗,还具有传染性,这就是大多数成年人都会得的病毒性皮肤病——单纯疱疹。
2015-03-25“化脓性肉芽肿”是一种迅速增大的良性血管肿瘤,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外观与青春痘相似,多呈红色或粉红色凸起,凸起物上不会有明显开口,但往往伴随着疼痛发生;只要一点轻微外伤就容易引起流血,若不慎挤压破裂,更易流血难止,进而影响日常生活。
2015-02-22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感染,造成知觉麻木的一种高死亡率疾病。临床上常见的征候包括:患部严重疼痛,皮肤会由红色演变青铜色、紫色、黑色,可能有水泡,甚至有血泡症状。治疗除了使用抗生素外,也需要手术治疗。
2014-12-05玫瑰糠疹发病前,一部分病人会有全身不适、低烧、头痛、咽痛、肌肉关节疼痛等表现,一定要提高警惕预防玫瑰糠疹的出现。医生提示,如果得了玫瑰糠疹,不要慌张,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各种刺激,同时可内服抗组胺药及维生素B族、维生素C、E等。
2014-11-27几乎每个花洒中都藏匿着数万个细菌,其中三成被检测出含有能导致肺病的一种细菌。但免疫系统正常的健康人无需担心,但抵抗力差的老人、孩子、孕妇以及身患疾病的人更容易感染。感染这种细菌的症状包括疲劳、持续干咳、呼吸短促、体虚、感觉全身难受等。
2014-09-30具体说来,疮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其中性接触传染性最强,90%以上的疥疮病例是经此途径传播的。如同卧一床、亲密拥抱等。使用疥疮患者用过的床铺、被盖、衣服等间接接触被传染的,也不少见。
2014-09-27特应性皮炎的特点是以剧烈瘙痒、皮肤干燥和皮疹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除了有特定的湿疹临床表现外,本人或家族成员中可见明显的“Atopy”现象。
2014-07-10皮肤在受了刺激后发红而久久不愈,形成所谓的“痘印”,其实是一种炎症表现,并不是真的痘印(真正的痘印是炎症之后留下的色素沉着和纤维化,不会一直是红色)。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严重性表皮内疱性平凡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可分四型: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
2010-08-31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
2009-08-23丹毒患者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并与健康人隔离,避免接触。另外,丹毒患者忌食辛辣、荤腥、油腻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2009-08-23赤游丹的发病原因,多因局部皮肤损伤,脐部疾患,臀部湿疹,种痘,虫咬,护理不善等,为外风邪毒所侵,以致感染成病。邪毒袭人经脉,随气血流走全身,发于肌表,因而出现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等风火热毒证候。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2009-06-15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2009-06-15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2009-06-14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2009-06-14“一针诊疗术”还可治疗其它多种疾病,如注射胶原酶做髓核溶解术,或做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治疗颈椎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
对急性蜂窝织炎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加强营养。口底或颌下的急性蜂窝织炎,应少说话,必要时禁食。对肢体的病变应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的肿胀和疼痛。
2009-04-29麻风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丹毒是由细菌(B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全年可发生,常见于春、秋两季。1岁以下的婴儿如发丹毒,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但是这种麻风菌从人体排出后,在阳光、干澡环境下很快死亡,在10℃温度下一小时后完全丧失生命力,阳光照射三小时即失去繁殖力。
2008-12-23急性蜂窝组织炎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其特点是不易局限,且迅速扩散,与正常组织无明确界限。
2008-12-19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
2008-12-18丹毒是由细菌(B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全年可发生,常见于春、秋两季。1岁以下的婴儿如发丹毒,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
2008-12-17要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可使健康恢复较快,减少畸形残废及出现复发。为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现在主张数种有效的抗麻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
2008-12-16在夏秋季 ,老年人易发丹毒。丹毒是一种皮肤细菌感染性疾病 ,其致病细菌是乙型溶血链球菌 ,大多数患者由外伤而致病。夏天皮肤外露 ,老年人机体抗病能力低下,较易感染丹毒。此外 ,老年人因脚癣不愈也易继发感染丹毒。
2008-12-15病期在一年以内,无畸残,皮损少,皮肤和神经损害不严重,在广义上可称为早期麻风。由于主动发现麻风患者的难度太大,从现场防治的角度出发,任何一型麻风患者在其损害不严重,无畸残,治愈后将不会有后遗症时将其发现,就是广义上的早期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防治工作中不漏诊一个病人,达到及时发现,及时给予联合化疗。
2008-12-14丹毒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病变蔓延迅速,很少有组织化脓和坏死,常发生于小腿和面部。
2008-12-13取鲜山药适量,蓖麻子仁5粒;将其洗净后,共捣烂,敷患处,干即更换,一日数次,有消热、解毒、消肿之功。用治丹毒初起症。
2008-12-12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急性炎症。病菌主要由皮肤或者粘膜的破损处侵入,也可以由血行感染。本病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的患儿。
2008-12-11中医称本病为丹毒,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有“抱头火丹”、“内发丹毒”、“流火”等名称。本病因火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损伤,毒邪乘隙侵入而成。治宜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2008-12-10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辨证论治可分为四型。
2008-12-09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2008-12-08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腹膜后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通常急性蜂窝织炎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痊愈。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即为皮肤结核。可通过体内的结核病灶中的结核杆菌经血液、淋巴液或直接传播到皮肤上,也可因含有结核杆菌的痰、粪便或污染的用具感染。
丹毒系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的一种急性皮肤病。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命名,如发于头面部者,称抱耳火丹;发于躯干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两腿者,称腿游风;发于胫踝者,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则称赤游风。
2008-09-24按病程分类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大多数细菌性,尤其是球菌性皮肤病都属急性发作,病程短。只有少数如皮肤结核、麻风等属于慢性过程。
2008-09-23初起仅限于化脓性病灶周围,皮损潮红,境界清楚。有多数小疱、脓疱或毛囊炎,表面覆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和痂皮。
2008-08-16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200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