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落枕与颈椎病关系密切

39健康网 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落枕是指人在睡觉或外伤后突感颈部肌肉疼痛,尤以头颈部转动时更甚,临床表现为晨起突感颈后部、上背部疼痛不适,以一侧为多,也有两侧俱痛者,或者一侧重,一侧轻。多数患者可以回想到昨夜睡眠位置欠佳,检查时颈部肌肉有触痛。由于疼痛,使颈项活动欠利,不能自由旋转,严重者俯仰也有困难,甚至头部强直于异常位置,使头偏向病侧。

  引起落枕的原因有很多种。

  1.姿势不良

  夜间睡眠姿势不良、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的位置,或者因为睡眠时枕头不合适,过高、过低或过硬,使头颈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均可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使颈椎小关节扭错,时间较长即可发生静力性损伤,使伤处肌筋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疼痛不适,动作明显受限等。

  2.颈部受风着凉

  如睡眠时受寒,盛夏贪凉,使颈背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

  3.颈椎病

  频繁的落枕现象,指一年内出现3~4次甚至更多。如果是反复落枕,就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是早期颈椎病的一种表现。

  4因伤颈椎

  颈椎病是因为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以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至于四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少数患者伴有眩晕。颈椎病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

  颈椎病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1.慢性劳损是祸首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

  2.外伤是直接因素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但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3.不良姿势损伤颈椎

  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长时间保持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导致局部过度活动,损伤局部椎间盘、韧带等,易发生颈椎病。所以,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因此长时间低头看书或者坐办公室人员易患颈椎病。

  4.颈椎发育不良或缺陷

  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退行颈椎的病理改变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

  退行性变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而在椎体与突出的椎间盘及韧带组织之间形成的间隙,由于有组织液积聚,再加上微细损伤所形起的出血,使这种血性液体发生机化,然后钙化、骨化,于是形成了骨赘。

    椎体前后韧带的松弛,又使颈椎不稳定,更增加了受创伤的机会,使骨赘逐渐增大。骨赘连同膨出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由于创伤反应所引起的水肿或纤维疤痕组织,在相当于椎间盘部位形成一个突向椎管内的混合物,对颈神经或脊髓产生压迫作用。钩椎关节的骨赘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及椎动脉。椎体前缘的骨赘一般不会引起症状,但文献上也有这种前骨赘影响吞咽或造成嘶哑的报告。

    脊髓及神经根受压后,开始时仅为功能上的改变,如不及时减轻压力,逐渐会产生不可逆的变化。因此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63
2013-08-27 14:52:11浏览94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