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脂肪肝的病因很多,营养失调在其发病学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他病因(如、酒精性)或多或少地与营养失调有一定联系,本文仅介绍营养失调性脂肪肝之梗概。
1肝脏在脂质代谢动态平衡中的作用
人体每日从膳食中摄入的脂质,95%为TG,即外源性脂肪,其余为磷脂及胆固醇(酯)。脂质在小肠腔内经胆盐乳化、胰脂酶水解,生成游离脂酸(FA)、β-甘油一酯、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并形成混合微胶粒,在抵达小肠粘膜细胞后,已消化的脂质分解产物被吸收,并在内浆网重新合成TG及磷脂等,在细胞内载脂蛋白作用下,装配成乳糜微粒(CM),借此分泌至淋巴,进而转运至血循环。CM是外源性脂肪由肠粘膜细胞转运至血循环的一种运载形式。脂肪肝美好生活的毁坏者
肝脏主要参与内源性脂肪的合成与转运。肝细胞主要摄取来自血液中的FA,也摄取来自门脉血中CM残余颗粒水解生成的FA,还摄取血中糖代谢的三碳化合物转化的FA。这些FA在肝内经以下环节进行代谢:
(1)经β-氧化以满足自身能量代谢的需要;
(2)在肝细胞光面内浆网(SER)酯化生成TG、磷脂及胆固醇酯,故肝脏亦为内源性脂肪合成的重要场所。
(3)肝脏虽能合成脂肪,但并不能贮存脂肪,已合成者必须适时地转运至体循环;为此,在粗面内浆网(RER)利用某些氨基酸合成脱辅基蛋白(Apoprotein,Apo),特别是Apo-B,它属于载脂蛋白,即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脂质不溶于水,必须以可溶性形式才能在血液中转运,这种可溶性形式即脂蛋白,它是在SER-RER的连接处,由Apo-B与脂质共同装配形成的,即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前体,经高尔基体形成VLDL微粒,以泡囊形式分泌至血循环,与CM的代谢一样,亦由外周组织摄取、利用与贮存,如果说CM是外源性脂肪的一种转运形式,那么,VLDL则是内源性脂肪的一种转运形式。外周组织脂肪的摄取、贮存与动员,在餐后主要来自消化吸收的外源性脂肪,而在饥饿时则来自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脂肪,可见肝脏在维持脂质代谢动态平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其作用,营养失调性脂肪肝的发病环节,主要与FA的过度酯化及/或脂蛋白合成减少有关,以致TG合成及其转运之间发生不平衡,引起TG在肝内过度沉积。
2.营养失调性脂肪肝的病因
营养不平衡:营养的摄入超过机体的需要(供需不平衡)或营养成分含量比例不平衡。
高脂:长期摄入高脂饮食,外源性脂肪吸收增加,导致高脂血症,肝脏摄取FA及其酯化作用增强,而Apo-B及磷脂合成相对减少,TG合成超过其转运,从而在肝内沉积。
高糖:长期摄入高糖饮食或输注糖液,而又缺少适当体力活动,摄入的糖在满足糖原合成后,其代谢生成的三碳化合物,由肝细胞摄取转化为FA,并酯化为大量TG沉积于肝内。
吸收不良或摄入不足。
吸收不良:多见于严重慢性炎性肠病,如溃疡性结、克隆病及小肠旁路术等,其脂肪肝的发病率约15%~54%。由于营养成分吸收不良,合成Apo-B及磷脂的成分缺乏,致脂蛋白生成不足,TG不能适时转运沉积于肝内。
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厌食,摄入的热量不能满足基础代谢的需要,糖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多,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贮存脂肪动员增加,大量FA释放至血液中,并被肝脏摄取,酯化为TG,超过脂蛋白的转运能力沉积于肝内。
恶性营养缺乏病(Kwashiorkar病):多见于非州儿童,由于食物中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合成Apo-B及磷脂所需的氨基酸严重缺乏,以致脂蛋白合成减少,加之总热量摄入亦不足,贮存脂肪动员中,TG合成增强而转运减少。
3.营养失调性脂肪肝的发病机理
肝脏氧化FA的能力有一定限度,酯化FA的能力无限,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也有一定限度,故脂肪肝的发病机理,可以由于:(1)FA氧化减少;(2)FA酯化为TG大量增加;(3)脂蛋白合成减少;或三者兼而有之。就营养失调性脂肪肝而言,主要与合成脂蛋白的Apo-B及磷脂的相对性或绝对性减少有关,兹分述如下。
胆碱或甲基供体相对性或绝对性不足:血浆中磷脂主要来源于肝脏,亦由肝摄取代谢,磷脂的成分主要为卵磷脂,次为脑磷脂。肝脏合成磷脂减少时,亦不能有效地合成脂蛋白。磷脂的基本结构如下式:
上式中X代表由乙醇衍化的基团,如此基团为胆碱,则构成磷脂酰胆碱即卵磷脂,如此基团为乙醇胺,则构成磷脂酰乙醇胺即脑磷脂。由上式可知:(1)胆碱缺乏时,卵磷脂合成减少;(2)磷脂酰乙醇胺可通过甲基化(-CH3)衍生为胆碱,丝氨脱羟基(-COOH)后再甲基化亦可形成胆碱。故缺乏甲基供体(如蛋氨酸或甲硫氨酸)时,可影响胆碱进而影响磷脂及脂蛋白的合成。动物实验已表明:在饲料中加入乙醇胺或甲基供体的竞争物,或同时减少合成甲基所需的前体物质如叶酸、维生素B12等,均可致胆碱合成减少,诱发脂肪肝。
必需脂酸相对性或绝对性不足:磷脂中的脂酸多为不饱和的多烯脂酸,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中摄入,故称必需脂酸,如其摄入减少或吸收不良,则磷脂合成减少。胆固醇酯中的脂酸亦为多烯脂酸,故胆固醇可与磷脂竞争必需脂酸,长期进食高胆固醇膳食,如不相应增加必需脂酸供给,亦可导致磷脂合成减少及脂蛋白形成障碍。
合成Apo-B的氨基酸相对性或绝对性不足:长期低蛋白饮食,氨基酸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缺乏合成Apo-B所需的氨基酸,如精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以致肝RER合成Apo-B减少。Apo-B分子结构具有疏水性和亲水性基团,其非极性基团与疏水性较强的TG、胆固醇酯作用,构成脂蛋白的核心,其极性基团则作用于磷脂、胆固醇,构成脂蛋白的表层,可见Apo-B是连接脂质成分的枢纽,是构成脂蛋白的关键部分,由其所构成的脂蛋白,保证了TG转运的稳定性与可溶性。一旦Apo-B生成不足,必然引起脂蛋白的形成障碍,以及TG在肝内的沉积;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引起营养不良的有关疾病。
4.营养失调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多有营养失调相关疾病的病史及其临床表现,如摄入营养过剩或不平衡,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轻症患者一般无临床表现,中、重度者多呈慢性肝病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纳差、恶心、腹胀、右下腹不适或疼痛等,重症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营养不良性浮肿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肝脏呈轻、中度肿大,边缘钝,质地中等。血清转氨酶(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可呈轻、中度增高;重症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可超过正常值。营养失衡者常见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高脂酸血症,营养不良者常见低脂血症,主要为血浆磷脂含量减少,或伴低蛋白血症。染料排泄试验(ICG)异常。诊断宜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B超及/或CT检查对临床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在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可资确诊。本病在纠正营养失调后,肝内沉积的脂肪可逐渐消退趋于正常,若同时伴有肝细胞炎症、坏死病变者,可发展至肝纤维化,进展至者少见。
(实习编辑:李杏)
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二医院 肝病科
主任医师
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肝病科
主治医师
九江市中医院 肝病科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肝病科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 肝病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安溪县大同路404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北省井陉县11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钢三路
三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百子亭42号
二级甲等 中西医结合医院 公立
河北省藁城市廉州西路297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特色医院
南京不孕不育医院